最新发布 |《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RISN-TG042-2022)

 
 
 
 
 
 
 

 
 
 
 

 
 
 
 

 
 
 
 

本导则建立了垃圾填埋场场地调查评估体系与指标,明确了场地调查报告编制内容,阐述了包括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污染控制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各工艺技术路线与具体要求。结合多个工程案例详细说明了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内容、技术参数及修复效果。
本导则的发布为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和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书名:《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RISN-TG042-2022)

 

主要编写单位:

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                                      

上海环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

 

(本书可在京东APP内搜索购买,支持正版!)
 

01

 

编制背景

 
 
我国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市场经历了起步、推广、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2年至2015年填埋修复起步阶段。有两个重要的文件:一是国务院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128号文) ,多部委联合发文,强调关于开展存量垃圾处理的要求;二是《“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对存量垃圾治理纳入了规划,这两个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存量垃圾的治理进入了起步阶段,形成了初步市场。
 
第二个阶段是2015年8月开始进行的《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的文件下发,2016年启动我国首次全国环保督察工作,发现全国填埋场的问题非常多,要进行治理。同时《“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存量垃圾治理的财政投入力度,都是超过200多个亿。因此,这两个文件标志着我国填埋生态修复以存量垃圾治理为主进入了推广阶段。
 
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以及《“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涉及到垃圾分类、零填埋、双碳等关键词。这意味着目前已进入到基于垃圾分类、零填埋、“双碳”框架下,以规范化规模化填埋场为主的生态修复的发展阶段。但目前可参考执行的正式标准、规范及导则主要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 51220-2017),其中对输氧曝气、异位筛分等原位、异位生态修复内容较少涉及,急需形成工程技术导则以满足项目实施需求。
 
为此,《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RISN-TG042-2022)(以下简称“导则”)编写组组织权威的环境工程领域专家,精心编制了本导则,全面且系统地阐述了术语、总体要求、场地调查、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污染控制及相关附录等内容。
 
本导则为从事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工程、管理等人员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可指导工程建设,推动行业工程技术的应用发展,有效实现填埋场“减污降碳”。

02

 

导则特色

 
 
导则从总则、相关术语、总体要求三个方面说明了编制目的与生态修复场地调查、方案选择、工程内容的总体要求。
 
详细说明填埋场场地调查内容,涵盖水文地质、环境、堆体、污染风险评价等内容,建立了场地调查评估体系与指标,明确了场地调查报告编制内容。
 
重点阐述了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污染控制,指明了生态修复各工艺技术参数与具体要求,为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及保障修复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导则分析了国内外填埋场生态修复现状,结合多个工程案例详细说明填埋场修复内容、技术参数及修复效果,为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03

 

内容摘选

 

 

 
来源:上海环联

 

创建时间:2023-05-24 09:22
< 返回
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最新发布 |《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导则》(RISN-TG04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