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观点 | 任东明:中国生物质能政策演变——从引导到引领,探索绿色能源新时代

导 读

 

任东明研究员全面分析了中国生物质能政策的演进阶段、效果及未来方向。他指出,政策经历了动员引导、体系的构建、初步建立和发展完善四个连续演进阶段,体现了国家对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视。然而,政策实施存在延迟性、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他强调,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产业发展初期,及时有力的补贴政策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而靠单纯市场机制来推动产业的规模化的效果并不明显。对于未来,他建议将生物质能作为特殊产业给与持续的政策关注,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作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

 
 
 
5月9日,主题为“新征程 新利用 新价值”的第五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有机固废资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装备展在北京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中国组、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委会等单位共同举办。

在论坛上,中国宏观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任东明就中国生物质能政策的演进阶段、实施效果及未来政策方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任东明指出,自建国后生物质能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出台了多样化的政策,对这些政策的评价和回顾对制定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任东明将中国生物质能政策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2000年之前的动员引导阶段、2001年至2010年的政策体系构建阶段、2011年至2020年政策体系初步建立阶段,以及2021年至今的政策体系完善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出台背景、面对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均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国家对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在动员引导阶段,由于国家能源矛盾突出,特别是农村能源问题严重,政府通过政治动员和引导,推动了沼气等生物质能的发展。尽管技术落后、类型单一,但这一阶段的政策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政策体系构建阶段,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中长期规划的颁布为生物质能发展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支持政策,如发电电价政策及对沼气产业的具体支持政策。
2011年至2020年,中国生物质能政策支持体系基本确立。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政策更加注重提高清洁能源占比。这一时期政府出台了全额保障收购制度、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等,同时推行补贴退坡和平价上网政策。
自2021年起,中国进入政策体系完善阶段,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助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此阶段政策更加宏观,如双碳目标战略、行动规划和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及绿色证书全覆盖等,旨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任东明在总结政策实施效果时,详细指出了几个核心问题。首先,政策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存在延迟性,即政策制定到实际产生效果之间存在时间差。其次,资源评价的不充分性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再者,原材料收集难度大,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影响了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最后,他指出当前生物质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限制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任东明也强调了国家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补贴政策,在产业发展初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市场保障。然而,他也指出,纯市场机制在推动规模化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需要政府通过强制性市场政策来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
对于未来政策方向,任东明提出了几点建议:生物质能应作为综合治理的特殊产业进行政策关注,推动多元化发展,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具体政策支持应包括融入碳市场和绿证市场,建立强制性市场政策,继续保留和完善补贴政策,政策设计必须超前,特别是要保持政策连续性,避免大幅度的调整对产业造成波动。
任东明的发言为与会者提供了关于中国生物质能政策演进的深刻见解和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对于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体系,中国生物质能行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

 

 

创建时间:2024-05-14 15:24
< 返回
首页    会议培训    论坛交流    大咖观点 | 任东明:中国生物质能政策演变——从引导到引领,探索绿色能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