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观点 | 杨旭东: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源化和商品化利用

导 读

 
杨旭东表示,生物质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拥有每年超15亿吨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同时,作为商品燃料每年能够产生数千亿元经济效益,未来应推进生物质能源化和商品化利用,积极主动消纳生物质,最大程度实现其绿色价值。
 
 
 

 
5月9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中国组、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征程 新利用 新价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教授在会上发表“双碳背景下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一些思考”主题演讲。
杨旭东从低碳发展的背景和意义、我国生物质资源消纳现状及问题、生物质能源化和商品化利用技术和总结展望四个部分做了详细介绍。
 
杨旭东表示,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仍以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距离“低碳”仍有很大距离。202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仅占14%左右,碳排放达100亿吨。除此之外,还存在能源安全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未来,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交通领域,电气化都将是明显趋势。预计2050年,我国电力需求量将达到12~14万亿千瓦时,是现在电力需求的两倍以上,年总用能量还将增长至55亿吨标煤,但由于用能结构的调整,化石燃料消耗将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降低。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生物质燃料将会扮演重要角色。相较于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生物质能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化学储能”属性,方便储存和运输,自带固碳属性,是唯一的可大规模利用的零碳燃料。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有超过15亿吨/年的减排潜力。
杨旭东同时指出,生物质尽管总量大,但存在资源分散,分布不均匀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涉及收储运多个环节,同时存在很多非技术因素造成的成本增加和管理问题。目前,生物质能利用存在利用消纳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低、空气污染和经济价值低等多种问题。要想有效合理利用生物质能,必须要走出一条商品化的途径,通过生物成型燃料、生物质气化多联产、生物天然气、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推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助力碳减排。
杨旭东强调,在双碳目标之下,生物质能每年有15-18亿吨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应该被视作一种宝贵的资源;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将生物质进行燃料化利用是维持其零碳属性的最佳方式;生物质便于运输和存储,可以作为商品燃料向外输出,每年能够产生数千亿元直接经济效益;未来应创建商品化的产供用网络和收储运用体系,健全产业链,充分发挥生物质能作用;生物质必然产生,必须消纳,别无选择;要积极主动消纳,最大程度的实现绿色价值。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

 

 

创建时间:2024-05-14 15:24
< 返回
首页    会议培训    论坛交流    大咖观点 | 杨旭东:积极推动生物质能源化和商品化利用